新闻中心
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守护生物多样性|海珠湿地打造超大城市“城央生命共同体”
2022-05-05 967 返回列表

广州城市中央的海珠湿地

“万物各得其和以生,各得其养以成。”10月12日,国家主席习近平在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:“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,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。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,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。”

广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。恰逢大会开幕之际,由我院主导设计实施的“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”荣获2021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。在大湾区城市中心,该项目坚持“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”,已实现植物种类增加541种,鱼类增加50种,鸟类增加108种,昆虫增加346种,城央再现鱼鸟成群的壮观景象,为我国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修复贡献“广州方案”。

01

项目背景

超大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提升一直以来是我国生态修复面临的难题。中国三十多年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,城市建成区与高价值的生态空间冲突日益严重,逐渐重塑城市与自然的关系,中国城市开始探索与生命共享生活的城市建设新模式。

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央的海珠湿地,是广州在城市快速扩张中保护着的珍贵生态空间。城市发展轴线从湿地穿过,周边环绕广州塔、互联网聚集区、大学城等功能组团,形成了独特的城市自然的共生格局。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研究选取 “海珠湖、海珠湿地二期、小洲生态保育区等”海珠湿地生态价值最高的区域,开展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,回归湿地本源,传承岭南传统文化遗产,探索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修复途径。

02

设计理念

项目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享的“城央生命共同体”设计理念,制定“弹性生态水网”、“丰产的湿地系统”、“让生物回归市中心”、“无干扰的栖息地”、“完整的生态链”、“可持续社会支持”5项目标,通过“支持功能、生产功能、调节功能、文化功能”4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修复理论,细分为17项具体的在地化措施

03   

设计策略

(1)新生态链:构建果、稻、虫、鱼、鸟城央生态链

延续独有的“垛基果林”空间,补充54种本土果树品种,从单一果林变“四季百果林”,全年为各类生物提供食源。林下昆虫屋保持有益物种,维护授粉过程。果林“潮道”从陡坎直涌变缓坡曲岸+浅滩与深水塘,部分底泥来自鼎湖山、南岭等原生水体,构建本土水生动物基因库。完整昆虫、果实、鸟类、水生动物、底泥的之间的生态循环。

增益水稻田将“人走的耕道”变“水生动物的鱼道”,联通主要河网水系,以潮汐补给养分,鱼、虾、蟹、蛙及其他底栖生物繁荣生长,与水稻一同为林禽、游禽提供宝贵的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营养。

(2)新方法:基于水鸟行为模式的栖息地设计

海珠湿地位于国际水鸟迁徙廊道,设计围绕水鸟食、栖、安全、起降行为模式进行设计。围绕“筑巢”需求,将湿地中央的游人岛改造为鸟岛,通过加密筑巢林、拓展浅滩、布置枯木及浮排,4座鸟岛增加栖息面积2.3万方,各岛形成了独立水鸟群落,相互来往满足“交往”需求。岛外设置3层可视避险空间,保障栖息“安全感”。

创新的高潮位栖息地让水鸟告别涨潮时无处觅食的烦恼,根据鸟的脚长确定水深,按照水鸟的翅长与起降距离确定水面宽度,量身定制5.3公顷的浅水“食堂”。由潮汐流从上游的果林湿地带来丰富的鱼、虾、蟹、螺及其他底栖生物,方便水鸟觅食,水体底泥部分来自南岭原生水体,恢复本土水生动物基因库。

提升后的海珠湿地植物种类增加541种,鸟类种类增加108种,昆虫种类增加346种,城央再现飞鸟成群的壮观景象。

(3)新工艺:9种生态工艺,永续解决内涝、污染、高维护问题

通过传统淤泥堆肥工艺疏浚湿地三级水网,即增加土壤肥力,免去化肥污染,更恢复湿地潮汐过程,调节周边10平方公里内涝雨洪。

果林潮道与渗透过滤工艺+食藻虫+植物净化工艺结合,利用毛细血管状的绵延水网,持续将水质从四类提升至二类。

传统“水梪”工艺替代复杂的电动闸坝装置,利用潮差动力,自动控制湿地水位,形成一天两循环的活水补给。

就地取材工艺将废弃混凝土板变透水“冰裂纹”地面,减少石材开采;枯枝病树重生,变身园路、扶手、家具,废弃蚝壳砌墙,延续岭南建造记忆。

(4)新体验:打开湿地边界、人鸟和谐共生

打开封闭围墙建设小微湿地,坐在湿地边,即可观察草丛中的水鸟捕食。售票建筑变为引人入胜的风雨连廊,跟着动物的脚印,遇见湿地沙盘与生态监测屋。

隐蔽式观鸟栈道解决人进鸟退的困局,从岭南木窗花格获得灵感,通过视角控制实现隐蔽行踪却不遮挡景观的效果,配合科普解说牌,近距离了解鸟类生活。

展示水陆植物林相梯度变化的生境剖面,穿越水稻田的漂浮栈道、眺望百果林的户外小课堂,也为湿地注入全新的生态体验。

(5)新模式:“设计师+原住民+学生”的可持续共建

设计师协同8大专业技术团队,为湿地修复提供全息生态监测技术、小微湿地底泥植物净化技术、仿生引鸟技术等22项技术支持;聘请最有场地归属感的200名湿地原住农民作为生态专家,带领市民参与水稻田插秧、秸秆收割与果林维护工作。结合设计实施成果,已开展90次湿地自然教育课程,并形成湿地教材走进广州市中小学课堂。

04

工程提升成效

提升后的海珠湿地成为了大湾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样板,广州城市生态会客厅。现在的海珠湿地鱼鸟成群,花果满枝,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。